廿字真言第十九字【禮】──履也。理也。

廿字真言- 禮字筆順

【禮】字義解析

《字彙》理也。禮以恭敬辭遜為本,而行之有節文,使各得其敘也。
《釋名》體也。得其事之體也。
《孟子》〔離婁上〕:『仁之實,事親是也。義之實,從兄是也。智之實,知斯二者弗去是也。禮之實,節文斯二者是也。』《韻會》:『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,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為之品秩,使各得其敘之謂禮。』
《辭海》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徐灝箋:『禮之言履,謂履而行之也。禮之名起於事神,引申為凡禮儀之稱。』按《禮》〔樂記〕:『禮也者,理之不可易也。』

淺釋

定尊卑,序少長,別男女,明貴賤,立身處世,恭謹誠敬,循規蹈矩。

經典
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禮:

禮教從來是國魂 厄於秦火漢重興
莘莘學子空相詆 相鼠興嗟豈未聞

《廿字真經》:禮字主宰 天樞左相雲龍至聖 當願眾生 尊崇大道
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
 禮者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。天未嘗以禮與聖人。天特以禮寄聖人。俾制之。以定千秋之名分。立萬世之防閑耳。

孔子曰。天下有道。禮樂征伐。自天子出。子思曰。非天子不議禮。又曰雖有其位。苟無其德。不敢做禮樂焉。雖有其德。苟無其位。亦不敢做禮樂焉。故禮非聖人不敢作。又非在位聖人不敢作。自生民以來。五帝三王。不相襲禮。然周因於殷。殷因於夏。文質之損益。雖有不同。而必以綱常。為之體則一也。此三代之禮所以相因也。夫子答子張之問曰。其或繼周者。雖百世可知。孔子周人也。何以知百世之同於周禮耶。馬氏謂三綱五常。為禮之大體。蓋世雖有變。三綱五常不能變。三綱五常不能變。即禮之大體不能變。此孔子所由百世可知也。

朱子解釋禮字。謂為天理之節文。人事之儀則。所謂節文者何也。譬如為人子者。應盡其孝。此天理也。冬溫而夏凊。昏定而晨省。此節文也。孔子告樊遲曰。生事之以禮。死葬之以禮。祭之以禮。此皆孝之節文也。夫禮無一定。施之於父母。則生事葬祭。有敬謹之禮。施之於兄弟。則徐行後長。有和讓之禮。施之於朋友。則周旋進退。有交接之禮。其他處鄉黨入宗廟。內而家庭。外而邦國。與夫一言一語。一步一趨。靡不有當然之理。

故禮者所以定奠卑。明貴賤。序少長。別男女。辨等列。習威儀也。聖人制禮。使天下之人。無以卑踰尊。賤妨貴。少凌長。男女有別。等第有差。故周禮儀禮曲禮諸書。所列子臣弟友之倫。升降拜跪之節。無不言之甚詳。責之甚備。誠知天下後世之治。不治於治。而治於循禮。天下後世之亂。不亂於亂。而亂於犯禮。故不得已而制之。威儀三百。曲禮三千。以防其微。而杜其漸焉。呂東萊曰。慾之寇人。甚於兵革。禮之衛人。甚於城郭。殆深見乎世之踰閒越軌。犯上作亂者。莫非起於慾之一念。而欲去其慾。則莫先乎禮。故王者制禮。所以齊民也。君子守禮。所以保身也。

管子曰。禮義廉恥。國之四維。四維不張。國乃滅亡。是故國君夫人。父母沒。使大夫寗於兄弟。禮也。魯桓公犯此禮。及文姜如齊。卒死彭生之手。姑姊妹已嫁而返。兄弟弗與同席。亦禮也。齊襄公犯此禮。以通於文姜。卒召豕人之變。其餘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。因越禮而滅身亡國。斬宗絕嗣者。史傳所載。指不勝屈。噫。人皆視禮為無益之煩文。謂其不必拘泥。而孰知禍之至如此哉。嘗考禮於天時屬夏令。於地紀屬南方。於人身屬心。於五行屬火故。故禮者嚴如斧鉞。肅若秋霜。為人所懍然不可犯者也。倘若犯之。則男女自由。而不以禮為嫁娶。父子平等。而不以禮判尊卑。昔人所謂衣冠禽獸者。是耶非耶。書曰。天秩有禮。禮之本。原出於天。故禮雖聖人制之。而不啻天定之也。人但知天不可犯。而不知禮不可犯。豈真知天者乎。

今本社即以天禮為重。天禮之儀文。至廣至大。姑就其狹而小者言之。吾人在家。父母坐。則侍立於傍。父母問。則敬立以對。與兄長行。則隨乎其後。兄長有事。則身服其勞。嫂叔不通問。男女不授受。姑姊妹之前。毋敢褻體。子女侄之輩。毋或戲言。待賓客則敬貌和容。待僮僕則嚴氣正性。至於處世接物。常存誠敬之心。即果獨坐閒居。不失謹嚴之意。皆所謂禮也。豈獨冠婚喪祭之不可忽哉。孔子曰非禮勿視。非禮勿聽。非禮勿言。非禮勿動。願我天下男女同胞毋忽視之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》
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
「禮」是聖人奉上天的命而制訂的,上天未曾以禮傳給聖人,上天特別以禮寄託聖人,使其制禮,以規定人所居的名義及本分,建立千秋萬世防止越禮廢禮的準則。

孔子說,天下有道,禮樂征伐,由天子議定。子思說,不是天子不議禮。又說,雖然有職位,要是沒有大德,不敢制訂禮樂規則;雖有大德,要是沒有職位,也不敢制訂禮樂的規則。所以,不是聖人不敢制禮,又不是在位的聖人不敢制禮。自有生民以來,五帝三王,不相沿襲其禮。但周代沿用殷代的禮,殷代沿用夏代的禮,文彩與實質有增加或減少,雖有不同,但必用三綱五常(三綱:父為子綱、君為臣綱、夫為婦綱。五常: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長幼、朋友)為禮的根本體制,則是一樣的,這是三代的禮所以相沿用。孔夫子答子張的問話說:將來有繼周而起的朝代,雖經過一百世,也可以預先知道的(世,三十年為一世,百世是三千年)。孔子是周代的人,怎麼會知道百世後的禮,與周禮相同呢?馬氏說:三綱五常,為禮的大體,世道雖有變,三綱五常不能變;三綱五常不能變,即禮的大體不能變;這是孔子推理可知百世之後的禮與周禮相同的根據。

朱子解釋禮字,說是天理的節文,人事的禮儀原則。什麼叫節文呢?譬如為人子的,應該盡孝,這是天理,在冬天要使父母的衣服被褥居室溫暖,夏天父母的衣服床蓆居室要清涼,黃昏時要安頓好父母的床鋪被褥,早晨要向父母問安,這是節文。孔了對樊遲說:父母在世,當以禮奉事。死後,以禮安葬,以禮祭祀祭之以禮,這都是孝的節文。禮沒有一定,不是一成不變的。對父母則生養死葬祭祀,有恭敬嚴謹之禮;對於兄弟,則兄弟同行,弟隨兄之後,有和好謙讓之禮;對於朋友,應對酬進退,有交際之禮。其他與鄉里相處,進入宗廟,內於家庭閒居,外與邦國來往,一言一語,一步一趨,無不有當然之理。

因此,禮是用來定尊卑,明訂貴賤,排定長幼,區分男女,辨別等級,學習威儀的。聖人制禮,使天下的人,不能以卑越尊,以賤妨貴,以少欺長,而男女有別,等第有差。所以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曲禮》等書,所列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的倫常,升降拜跪的禮節,都講得非常詳細,要求非常完備。誠知天下後世的太平,不是加強治理就可太平,而太平在於守禮;天下後世的紛亂,紛亂不在少數人的作亂,而紛亂在於多數人犯禮。所以不得已而制禮,威儀三千,曲禮三百(原文:威儀三百,曲禮三千,依據《中庸》:曲禮三百,威儀三千而改正。《曲禮》,委曲說禮之事,記載—吉凶賓軍嘉等五禮。威儀,說儀禮之事,記載—冠婚吉凶等禮。),以防止最初小的犯禮而杜絕逐漸而起大的紛亂。呂東萊說:「慾望的害人,比亂兵害人還要大;禮儀保衛人,比城防還要堅固。」大概是很清楚看到違法越軌,犯上作亂的,都是起於慾的一念之差,而要除去其慾,則必先教以禮,所以天子制禮,目的在教導眾民,君子守禮,所以能保身。

管子說: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(維,就是綱,綱就是大繩索。網的四周大繩索,就是綱。網在中間,綱在四周,有條不紊。譬如一張網,網的四周大繩是綱,網目就是紀,合起來叫做綱紀)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(國家的法律,就是公權力,公權力不能伸張,國家就會滅亡。這是強調禮義廉恥的重要)。所以國君夫人的父母逝世,派遣大夫代表去安慰他的兄弟,這是禮;魯桓公違犯了這種禮,他的夫人文姜回到齊國,被彭生親手殺死。姑姊妹已嫁回娘家,兄弟不跟她們同桌吃飯,亦是禮;齊襄公違犯了這種禮,私通文姜,引起豕人的叛變。其餘父子兄弟朋友之間,因犯禮而喪身亡國,斷絕子孫的,歷史傳記所載,屈著指頭來數也數不清。唉!人人都認為煩多的禮節沒有益處,說不必拘泥,誰知禍的來臨就在於不守禮哩。曾加考查,禮在天時屬於夏令,在地紀屬於南方,在人身屬於心,在五行屬於火,所以禮的嚴厲好像大斧頭,嚴肅如同秋天的霜,是人所敬畏而不可違犯的;假使違背了禮,則男女自由,而不遵禮嫁娶,父子平等,而不遵禮判別尊卑,無異古人所講穿衣戴帽的禽獸,是嗎?不是嗎?《尚書》上說:天的秩序整齊規律而有禮,禮的根本,原來出自天上。所以雖由聖人制禮,而等於是天所制定的。人只知天不可犯,而不知禮不可犯,那裡算是真正知天的呢?

現在本教即以天禮為重,天禮的儀文,非常廣大,姑且就其狹小的來說:我們在家,父母坐著,則站立在旁侍候;父母詢問,則恭敬站好答覆;與兄長行路,則追隨在他後面,兄長有事,則親自代其辦理;嫂叔不往來,男女不授受,姑姊妹面前,不敢穿短衣,對子女侄輩,不可有戲言;待賓客則恭敬禮貌,待佣人則莊嚴正直;至於待人處世,常存誠敬的心;即使獨坐閒居,不失謹慎嚴肅,這都是所講的禮,不僅僅是加冠(古人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,是禮開始)、婚娶、喪葬、祭祀之禮不可忽視而已。孔子說:「不合禮的不要看,不合禮的不要聽,不合禮的不要講,不合禮的不去做。」希望我男女同胞不可忽視啊!

~摘自《人生指南淺說》

延伸閱讀

《天帝教教訊第 102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禮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87.288 期》【人生守則】清虛師心.廿字詩心- 禮(上)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89 期》【人生守則】清虛師心.廿字詩心- 禮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