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十字【公】──無私也,共也

廿字真言- 公字筆順

【公】字義解析

《說文》平分也。从八厶。八猶背也。韓非曰背厶為公。爾雅釋言:『無私也。』
《辭海》共也。《禮》〔禮運〕: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。』註:公猶共也。

淺釋

無分人我,不存私念,剛正不偏,天下為公。

經典
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公:

天地無私並包容 不分畛域示大公
承天效法無他術 鑑淨衡平允執中

《廿字真經》:公字主宰 通靈信道顯玄真君 當願眾生 普得大道
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
公者無人我之分也。人惟無我。則公而不私。人惟有我。則私而不公。故公與私相對。人與我相對。小人為一己之私。知有我而不知有人。聖人以天下為公。知有人不知有我。故私之一念。起於我見太深。公之一字。即在無人無我。無人無我者。即物我無間之謂也。呂氏云。無間則仁。有間則暴。無間則與萬物為一體。烏得而不仁。有間則獨私其身。烏得而不暴。是公私二字。乃仁暴之所分也。

吾嘗思之。私生於愛。而害愛者莫如私。故人莫不愛其身也。既愛其身。則衣食居住之所以衛吾身者。而吾私之。私之不已。而禍患出焉。

人莫不愛其子孫也。既愛其子孫。則珠玉金銀之所以遺子孫者。而吾私之。私之不已。而事變生焉。秦始皇築長城以備胡。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。其所私於子孫者。非不周且密也。乃天厭其私。一傳至二世而滅。晉桓叔盡殺其兄之子孫。而以國祚傳於己子。其所私於子孫者。非不詳且盡也。乃天道好還。其子孫皆死於讒慝。此皆以私害愛之明證也。

老子曰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。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耶。惟其無私。故能成其私。夫無私即公也。而何以成其私哉。歷觀古之聖人。大道為公。無有顧其身家之私念。及功成德立。宗廟享之。子孫保之。非所以成其私乎。

今有金錢於此。吾苟認為世界公共流通之物。以之舉辦公益。此則錢可以永遠存在。天下後世。皆謂吾為公德之人。若吾據為私有。將金錢作為個人之私用。或即遺之子孫。則終化為烏有矣。故私曲者。終難逃乎天理之公。而公直者反有以成其一己之私也。

傳曰。天無私覆。地無私載。日月無私照。霜露無私降。此言天地之大。不外乎公也。天惟至公。故生萬物而不自生。地惟至公。故養萬物而不自養。然天地雖不自生自養。而萬物生長以後。其元氣仍還於天地。是天地之生萬物養萬物。即所以生自己養自己也。苟使天地不公。徒為自己。不以萬物為一體。則天地亦成為區區之一物。安足為天地哉。

聖人與天地合德。大公無我。以天下為一家。中國為一人。幽明也。物我也。混沌同流而無間者也。幽明無間。故無神與人之分。物我無間。故無人與己之分。則天下之人人物物。皆吾同胞也。安所往而不公哉。呂氏曰。古之得天下者。眾矣。其得之也必以公。其失之也必以偏。故洪範曰。無偏無黨。王道蕩蕩。無黨無偏。王道平平。陰陽之和。不長一類。萬物之主。不私一人。伯禽問治魯。周公曰。利而勿利。蓋言治魯之道。務在利民而勿自利也。

荊人有遺弓者。而不肯索。曰荊人遺弓。荊人得之。又何索焉。孔子聞之曰。去其荊而可矣。老聃聞之曰。去其人而可矣。在孔子之意。以為人得之而已。何必荊人也。老聃之意。以為天下得之而已。何必人也。故老子則尤公之至也。

天地大矣。生而弗予。成而弗有。萬物皆被其澤。得其利。而不知所由始。此天地之公。所以長久而不敝也。今人不解公義。陷溺於富貴功名。沉淪於聲色貨利。陰謀詭計。不顧損人。馳逐紛拏。徒求利己。卒之。天眼恢恢。疏而不漏。積資鉅萬者。不數年而鬼神發之。去而弗返。連陞顯仕者。不轉瞬而天地忌之。墮為下流。甚有斷子絕孫者。甚有跛足盲目者。私之為害。豈淺尠哉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》
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
公就是無分人我。人做到無我,就能為公不為私;人只知有我,就只為私不為公。因此,公和私相對,人和我相對,小人(不肖的人、壞人)為自己的私利,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人;聖人以天下為公,只知有人而不知有我。所以自私的念頭,起於只知有我的成見太深。公之一字,即在於無人無我,無人無我就是「物我無間」的意思。呂氏說:「無間則仁,有間則暴」,無間(沒有間隔距離)就可以和萬物融和成為一體,那有不仁愛的道理;有間(有隔閡、另有圖謀)就會專為本身的私利,那有不暴戾的道理;此公私二字,乃是仁與暴的分界。展開詳細資料

我常常在想,產生私是因為有愛,但危害愛的卻正是私,因為無人不愛他自身,既然愛他自身,就會有私心地愛那些用來養衛自身的衣、食、居、住等用品,太過份私心,就會發生禍患了。

人沒有不愛他的子孫的,既然愛他的子孫,就會把珠玉金銀留給子孫,這是我的私心,私心太過份,就會發生變故了。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抵抗胡人,為子孫建立萬世的帝王基業,他私心為子孫設想的,並非不夠周到嚴密,但上天厭惡他的私心,只傳到第二世就滅亡了。晉桓叔殺盡他大哥的子孫,而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,他私心為子孫計畫的,並非不夠詳盡,但天道循環,他的子孫都死於讒慝(被人製造謊言以陷害),這都是因私而害愛的明證。

老子說: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不是因為他無私嗎?因為他無私,所以能成就他的私。無私即是公,怎麼可以成就他的私呢?從歷史上看古代的聖人,大道為公,沒有為他身家打算的私念,到了功德圓滿,入祀宗廟受人崇拜,又可保全子孫,不是成全了他的私麼?

現有金錢放在這裡,假使我認為金錢是世界上公共流通的東西,用來舉辦對公眾有益的事,這樣錢可以永遠存在,天下後世的人,都說我是有公德的人:如果我把錢佔為私有,作為個人的私用,或者留給子孫,那最後還是變成沒有了。所以偏私隱藏的人,最後難以逃避天理的公平,而公直的人,反而能成就他一己的私啊!

《左傳》說:天無私覆蓋大地,地無私乘載萬物,日月無私光照宇宙,霜露無私因時而降,這是說天地之大,不超出一個公字。天最公,故生萬物而不為自己而生;地最公,故養萬物而不養自己。雖然天地不為自己而生、而養,但萬物生長以後,他的元氣仍歸還於天地,這是天地生萬物養萬物,也就是生自己養自己。假使天地不公,只為自己,不以萬物合為一體,那麼,天地亦成為小小的一物,怎麼配稱天地呢。

聖人和天地合德(按:合者同也,合德即同德),大公無我,以天下為一家,全中國人為一人,神和人、物和我,完全融洽沒有間閡。神人沒有間閡。所以沒有神和人的區分;物我沒有間閡,所以沒有人和己的區分,沒有人和己的區分,那麼,天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,都是我的同胞了,那裡還有什麼不公的啊!呂氏說:古代得天下的人,太多了,他得天下必然因為大公,他失天下必然因為偏私。所以洪範說:「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。」(按:上面這四句話是說執政的人無偏私,無朋黨作奸,國家就會強大興盛,天下太平)陰陽的調和,不只是為生長一種生物而已,萬物的主宰,不是只私惠一人而已。伯禽問要怎樣治理魯國,周公說:「利而勿利」,意思是治理魯國的方法,一定要做到有利民眾,不要為自己的私利。

有一個荊國人遺失了弓(彎弓,射箭用的弓),不願意去找回來,他說:我是荊國人遺失了弓,由其他的荊國人拾到了弓,又何必去要回來呢?孔子知道了就說:「去其荊而可矣。」孔子的意思是說,只要有人拾得弓都好,何必一定是荊國人得弓呢?老聃知道了就說:「去其人而可矣。」老聃的意思是說,弓是天下的東西,何必一定是人拾得弓呢?由此看來,老子說的公比孔子說的公,要大得多了。

天地太偉大了,生萬物而不自取,成萬物而不私有,萬物都蒙受他的恩澤,得到他的利益,而不知道這是天地所生,這是天地的大公,所以能長久而不破損的道理。現在的人不了解公的意義,陷溺在富貴功名,沈迷在聲色財利,陰謀詭計,不惜損害別人,相互追逐牽連勾結,只求私利自己。最後,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,聚積資財甚多的人,不多久鬼神帶走他,一去而不返。已升任高官顯要的人,不到一轉眼的時間就天地厭惡他,墮落為下流的人,甚至有斷絕子孫的,還有跛足盲眼的,私的為害,可不淺呀!

~摘自《人生指南淺說》

延伸閱讀

《天帝教教訊第 90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公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74 期》【學做同奮】化我心 合天心- 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