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七字【義】──事之宜也

廿字真言- 義字筆順

【義】字義解析

《辭海》宜也,謂事之宜也。《孝經》:『夫孝,天之經,地之義也。』
《釋名》義宜也。裁制事物使各宜也。
《容齋隨筆》:『仗正道曰義。義師義戰是也。』『至行過人曰義。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。』

淺釋

凡事認為公正合理,自當為所應為,當仁不讓,見義勇為,生死不辭。

經典
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義:

高風凜凜學聖賢 集義所生養浩然
不攖厥志輕天下 笑卻秦軍魯仲連

《廿字真經》:義字主宰 玄靈一道顯妙真君 當願眾生 常得大道
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
 朱子云。義者心之制。事之宜。韓愈云。行而宜之之謂義。義方之道。原出於天。故大義可以參天。大義者。捨身不顧。如關羽之以義殺身。至公無私。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。夫義利之關頭。即為聖狂之路口。孟子云。夫義路也。惟君子能由是路。石子云。義者宜也。為所當為。謂之義。如為子死孝。為臣死忠之類。皆義之大者。豈獨朋友之交。不能違乎義哉。孟子七篇。皆講仁說義。古有義犬之文。義馬之賦。走獸尚能死義。人豈不可為之。

陳雷管鮑。交之以義。桃園三友。結之以義。秉燭達旦。守之以義。此其人千古不朽。為聖為賢。皆不外一義字工夫也。我輩豈不能言效古人。君子行義。生死不辭。故孟子曰。生亦我所欲也。義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。舍生而取義者也。此大義之所以難能也。

然有匹夫匹婦之所能者。人於宗族鄉黨之中。見有貧而不能婚嫁殯葬者。則量力以助之。見有遭遇災難。衣食不給者。則解囊以施之。見有含冤負屈。而不能伸者。則出力疏解。主張公道以白之。其他修橋修路。施藥施棺。及廣行方便。皆義也。孔子曰。見義不為無勇也。大哉聖人之言矣。

今世有訂立蘭譜。誓同生死者。彼皆自以為義。乃今日訂譜。明日圖殺。試問諸君。其義安在。雖古有殺身以成義者。彼皆行乎心之所安。非有強迫以行之。設計以陷之也。噫。是殆有傷於義。而即有負於天也。吾願有志君子。見義勇為。以丈夫之氣。充乎其大。入乎其微。浩浩乎其天。蕩蕩乎其地。高也明也悠也久也。文天祥曰。三綱實繫命。道義為之根。義之關繫。豈淺鮮哉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》
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
朱熹說:義者,如同心的法制,做事恰到好處。韓愈說:把仁字實行得恰當叫做義。義的規矩尺度,原本出自天上,所以「大義」可以與天齊高。大義的人可以做到「捨身不顧」,如關羽為「義」犧牲生命(按:關羽在荊州兵敗,殺身成仁)。大義的人可以做到「大公無私」,如周公大義滅親(按:周公、周成王之叔,周公輔成王,成王三叔管、蔡、霍叛亂,周公誅之)。遇到「義」與「利」的重要關頭,就是聖人及狂人的路口。《孟子》上說:義,是正路,也只有君子才會走這一條正路。石子說:義就是宜,宜是恰到好處,做應當做的事,叫做義。如父母親有難,兒子義當以死相救,叫做死孝;做君主的叫臣子死,臣子不敢不死,叫做死忠,這都是「大義」,那裡說只有朋友之間的交往,不能違背「義」而已呢?《孟子》書中七篇內容,都是講述「仁」和「義」。古代有介紹義犬義馬的文章,走獸尚且能為「義」而犧牲生命,人又怎麼不可以做到這個境界呢?

陳、雷、管、鮑之間以義交往,劉、關、張桃園三友,以義相結交。不論在困境或通達的處境,都能始終以義相守。這些人都是千古不朽的。做聖人做賢人,都不過在一個「義」字上下工夫罷了,我們怎麼不能恭敬的效法古人。一個君子實行大義是不怕生死的。所以《孟子》上說:「生是我所希望的,義亦是我希望的,生與義不能同時兼得,就捨棄生命而取得仁義。」這種「大義」的行為是非常可貴的。

但是也有普通的男女所能做得到的:人居宗族鄉里中間,見有家窮而沒有錢辦理婚嫁喪葬的,就量力幫助他;見有遭遇災難,衣食無著的,則慷慨救濟他;見有含冤受屈,不能伸冤的,就出面疏通,主持公道,還他清自;其他修橋修路,施送藥品、棺木,及處處行好事,方便別人,都是義。孔子說:「見義不為就是沒有勇氣。」聖人的話太偉大了。現世的人有訂立金蘭之交(俗稱拜把兄弟)的合約,發誓同生共死的,他們都各自認為這是義;但是今日訂交,明日又圖謀殺害,請問大家,義在那裡?雖然古人有犧牲生命以成就「義」,他所做的都是很自然的求個心安,沒有人強迫他去做,也沒有人設計陷害他。唉!如果傷害了義,即是辜負了天,我願有志君子,見義就勇敢去做,以大丈夫的正氣,發揮到最大,亦要了解到它最精緻的意義,浩浩蕩蕩的充滿於天地之間,最高、最明、最長、最久,文天祥正氣歌說:三綱實繫命,道義為之根。義的關繫,可不是件小事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淺說》

歷史故事- 義薄雲天的關羽

關羽字雲長(? – 219),三國時代河東(山西解縣)人,為蜀漢大將,輔佐劉備成大業。

根據晉‧陳壽《三國志》記載,劉備於鄉里合徒眾,關羽和張飛為之禦侮,三人寢則同床,恩若兄弟。曹操東征,劉備投奔袁紹,關羽被曹操俘虜,並拜為偏將軍,禮之甚厚。後來袁紹派遣大將軍顏良攻打白馬津(河南滑縣北),關羽斬顏良於萬眾之中,解白馬之圍,曹操便封關羽為漢壽亭侯。

羽嘆曰:「吾極知操公待我厚,然吾受劉將軍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,吾終不留,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。」後盡封曹操所賜,拜書告辭,投奔劉備。

後來數次戰役中,勇猛過人,威震華夏,卻在襄樊之戰失利,兵敗麥城(湖北當陽縣東南),為孫權之大將軍所斬。

現今民間流傳關羽的故事,則大多本自明‧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。蓋自晉《三國志》、宋《資治通鑑》,只將關羽敘述為一個功過參半的武人,只有平凡的事蹟,到了宋元之際,雜劇和說書蓬勃發達,逐漸給了這英雄人物傳奇的色彩,到了明朝《演義》以小說的體裁,更把關羽描繪的栩栩如生,逐漸神格化,絕俗超群。也由於《演義》一書流傳甚廣,讓關羽的神格深植人心。

關羽死後諡「壯繆」,有人考究,繆字通穆,如岳飛諡「武穆」,所謂諡法壯為「克亂不遂」,穆為「執義布德」,之於關羽,相當適妥。最早的封號「漢壽亭侯」,一直到北宋,在當陽縣玉泉山,開始有了祭祀關羽的「玉泉寺」,賜額「顯烈廟」,徽宗加封「忠惠公」、「義勇武安王」,從祀武成王廟,正式成神了。

根據黃華節《關公的人格與神格》一書探究,關公死後千年,到了宋朝民族陷入大危機,在風雨飄搖的亂世,才逐漸發跡。轉到元朝,異族統治,為「順其固有風俗而撫循之」,又敕封關公為「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」。明朝嘉慶萬曆之際,外患日深,民間信仰的「關王」神話越來越多,改稱「漢關帝壽亭侯」,是「關帝」尊號第一次出現;後來更加封帝號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」,至此「關聖帝君」一名才正式成立。

到了清初,相傳滿洲人醉心於《演義》,不但視之為兵書寶鑑,並以桃園結義,自比為劉備,以蒙古為關羽,緊密勾結,於是入關之後,累封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」,以示尊崇蒙古,並順應民情,兩百餘年免去北藩的侵擾。雍正朝下令全國普建關廟,尊關羽,而貶低與外族為敵的岳飛。

體察關羽一生的行誼,「義」之一字最為人景仰。不論如正史所載,或後世演繹的事蹟,關羽的「義薄雲天」,深刻的影響每一階層的人民,尊奉「義」字德行。

※編按:請參考《天曹應元寶誥》〔平劫主宰都帥寶誥〕。

延伸閱讀

《天帝教教訊第 86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義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70 期》自反而縮,吾往矣- 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