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十三字【仁】──親也

廿字真言- 仁字筆順

【仁】字義解析

《辭海》親也,見《說文》。《中庸》:『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。』
《辭海》謂克勝私慾以全天理也。《論語》〔顏淵〕:『顏淵問仁,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」』
《禮記》〔禮運〕:『仁者,義之本也,順之體也,得之者尊。』程顥曰:『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。』朱子:『仁者,心之德,愛之理。』
《玉篇》鄭玄曰:『愛人以及物也。』

淺釋

仁為上天好生之德,生生不息之道,萬物之發育,皆本乎「仁」,倘水菓之核無仁,則生機絕滅。願天下之人,不存私心,推愛己之心以愛人,又推愛人之心而愛物,就是報答天恩。

經典
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仁:

太極圈中一粒仁 生天生地亦生人
識來個裏真妙用 魚躍鳶飛大化行

《廿字真經》:仁字主宰 清靈仁道顯德真君 當願眾生 學正大道
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
仁之為道。博愛是也。大千之中。芸芸者眾生也。而眾生之生生不息者。天德也。天有好生之德。故四時相推。以成化育。如春之生。夏之長。秋之收。冬之藏。雨露之滋培。寒暑之迭代。莫非天心之仁也。惟聖人能則之。推愛己之心以愛人。又推愛人之心以愛物。物我無間。其仁如天矣。展開詳細資料

孟子曰。仁者無不愛也。萬物之發育。皆本乎仁。故木果之核曰仁。如桃仁杏仁之類。生機洋溢。發育無窮。倘果無仁。則生生之理絕矣。

嘗考果之一字。乃道家澈始澈終。內聖外王之心法。何也。果之為物。內藏核實。含有化生之機。是其仁也。外極圓融。著有冲和之態。是其智也。及夫時至。由仁而發芽生葉。開花結果。果又生仁。自始至終。生生不息。是其勇也。知仁勇三者。天下之達德也。所以行之者一也。故道家取以為法。其言曰。善者果而已。果而勿矜。果而勿伐。果而勿驕。果而勿強。是以道家之流。勤修苦煉。造成內聖之工夫。果之仁也。和光同塵。渾然太極之旋轉。果之知也。道成則入世立功。功成則急流引退。果之勇也。三者之中。以仁為主。知以行之。勇以達之。其實非有二物也。不過順夫天道之自然而已矣。

夫天地以好生之德。生長萬物。及萬物生長過盛。則皆利己之生。而害他物之生。於是天惡其勝而殺之。實則非天殺之。乃自殺也。何以故。萬物受天之氣以生。皆具有好生之德。是即仁也。有仁即能生。故孔子曰。仁者壽。及至生長過旺。生機發洩於外。內存之仁失矣。內存之仁失。即天賦之性亡。性亡則死。孔子曰。枉之生也。幸而免。蓋言人而不仁。則無生理也。老子曰。物壯則老。是謂不道。不道早已。蓋言物失其仁。則無生氣也。且天之好生。原是生萬物。而不祇生一物。故人有好生之心者。天必佑之。人有好殺之心者。天必惡之。何也。生物殺物。天之大權。聖人體天行道。賞罰大公無私。是即代天生殺。倘若不秉公道。殺人以自肥。害人以自利。則天所欲生者。人反無故而殺之。天安得而不惡之乎。

世之人以為天本無聲無臭。不能賞罰人。殊不知天雖不言。卻有無形之賞罰。老子曰。天眼恢恢。疏而不漏。蓋天道本乎自然。凡人事上自然之果報。皆天道之作用也。甚矣不仁之可危也。

夫人之生也。莫不具有仁德。但為氣稟所拘。人慾所蔽。遂隱伏而莫伸。然其本體之仁。未有嘗息者。故見孺子將入於井。則有怵惕惻隱之心。是乃仁之發現也。倘能擴而充之。盡其性以盡人與物之性。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而與天地參矣。

吾觀物之性善者。莫如麟。不行邪徑。不履生草。螻蟻之屬。不忍踐傷。故古人稱為仁獸。人苟行為不正。性好傷生。則不如麟遠矣。又何可以為人哉。是以孫叔敖有埋蛇之仁德。卒膺宰相之榮。宋公序有救螘之仁慈。卒中狀元之選。後漢楊寶推恩救雀。其子孫四代三公。其他以施仁而得善果者。史書所載。不一而足。天之報施仁人。顧如是乎。

方今天下之士。競言利而不言仁。馴致妖氛迭起。浩劫時行。民不聊生。至如此極。本社秉上天好生之仁。特示人以仁字之用。蓋仁為性之所出。義為理之所生。性賅乎理而義即統於仁也。吾願天下之人。以仁存心。曲體天地好生之德。以仁接物。悉合聖神救世之心。己溺己饑。無分乎種族民物。無善無惡。悉庽以愷悌慈祥。浩浩乎正氣塞乎兩間。戾氣消於宇宙。風同道一。萬眾歸仁。斯堯舜禹湯文武之郅治。不難再見於今日矣。艷乎爍哉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》
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
仁道,就是博愛。全世界裡,許許多多眾生,而眾生能夠生生不息,那是天德,天有好生之德,所以春夏秋冬四時相轉移,成就了化生萬物養育萬類。如春天發芽,夏天成長,秋天收成,冬天珍藏。雨露的滋養,寒暑的更替,都是天心的仁慈。惟有聖人能效法天心,把愛自己的心去愛人,又把愛人的心去愛物,物我沒有間隔,他的仁心如同天的仁心了。展開詳細資料

孟子說,仁者沒有不生愛心的,萬物的發育,皆本著仁,所以木果的核叫仁,如桃仁杏仁等類,充滿生機,發育無窮,假使果子無仁,就會斷絕了那生生不息的生理。

曾經考查「果」這個字,原來是道家澈始澈終,內聖外王的心法,為什麼?果子內藏核實,含有化生的機能,是其「仁」;果子外表彼此一體極其圓融,顯有謙沖和平的形態,是其「智」;時節到了,仁就會發芽生葉,開花結果,果又生仁,自始至終,一代接一代的繁殖永不停止,是其「勇」;智仁勇三者,是天下的達德,(達德即常德,經常運行不息)它所以力行的是一個「誠」字。所以道家採取「仁」作為內聖外王的心法,他們的理論是:最善的是果仁而已,仁而不傲慢,仁而不攻戰,仁而不驕縱,仁而不剛猛,因此道家他們,勤修苦煉,造成了內聖的工夫,這是果的「仁」;和光同塵(按《老子》:和其光同其塵。意思是:與塵俗相合,不自行標新立異),渾然像太極在旋轉,這是果的「智」;道修成了(內聖的功夫),就經營濟世(外王)之功,成功了就急流引退,這是果的「勇」。智仁勇這三個字當中,以仁為首要,以智實行仁,以勇達成仁,其實智、仁、勇三者沒有不同,不過是順天道的自然罷了。

天地有好生之德,生長萬物,到了萬物生長過盛,卻都為自己利益而生,而妨害了他物的生存,這時候,上天厭惡他太過霸氣把他殺了,實際上不是上天殺他,而是他自取滅亡。這是什麼緣故呢?萬物受上天的氣而生,都具有好生之德,即是仁,有仁就能生,所以孔子說:「仁者的壽命很長。」到了生長太過旺盛,生的機能向外發洩了,內在的仁消失了,內在的仁消失,即天所賦給的生性滅亡,生性滅亡就是死。孔子說:「枉之生也,幸而免」,這句話是說,人不仁,就沒有生存的道理。老子說:「物長大了就會老,這是無道,無道就會早死。」這是說物喪失了仁,就沒有生氣了。況且天的好生,原本是生萬物,而不祇是生一物。所以人有好生之心的,天必保佑他;人有好殺之心的,天必厭惡他;為什麼呢?生物、殺物,是天的大權。聖人效法天而行道,賞罰大公無私,即是代表天執行生殺。倘使不秉持公道,殺人是為壯大自己的勢力,害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那天所希望生存的人,人反而無故殺了他,天怎麼不厭惡呢!

世上的人,以為天本來不會說話不會呼吸,不可能賞罰人。但是你要知道,天雖然不會說話,卻有無形的賞罰。老子說: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。因為天道本是自然,凡是人事上自然的因果報應,皆是天道的作用啊!不仁的下場,實在相當危險。

生而為人,都具備有仁德,但受了氣質稟賦所拘束,人慾所遮蔽,於是就隱藏潛伏而不能伸展,但他本身內的仁,並沒有息滅,所以看見小孩快要掉入水井,就會產生驚動警覺傷痛,心有所不忍,這是仁心的發現。假使能將這種仁心擴大,盡量發揮他自己的天性,就能使一般人亦盡量發揮他們的天性,也能使萬物亦盡量發揮它們的天性,可以贊助天地化生萬物養育萬物之功,就可以和天地並立為三了。

我看物性最善良的,就是麟,不走邪路,不踐踏生草,也不忍踐傷螞蟻那些小東西,所以古人稱它為仁獸。人假使行為不正,本性又喜歡傷害生靈,那他就遠不如麟了,又怎麼可以做人呢?所以孫叔敖有埋蛇的仁德,終於榮任宰相;宋公序有救螞蟻的仁慈,終於中了狀元;後漢楊寶施恩救黃雀,他的子孫四代有三公(古代官吏以公的地位最高,三公各代不同,周代指司徒、司馬、司空;前漢以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為三公,後漢則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合稱三公)。其他因施仁而獲得善果的,歷史書上所載,非常的多,上天福報施仁的人,竟照顧得這樣周到。現在天下的人爭先講利而不講仁,逐漸使妖魔不斷的竄起,常常發生浩劫,民眾不能維持生計,已經到了極度的困難的境地。

本教秉持上天好生之仁,特別提示世人這個仁字的大用,因為仁是由天性而來,義是由理所產生,性兼備了理,而義即本於仁。我願天下的人,以仁存心,效法上天好生之德,以仁待人,完全符合聖神救世的心,看到別人溺水就好像自己溺水,看到別人挨餓就好像自己挨餓,不分種族、人、物,沒有善沒有惡,一片和樂慈祥浩浩的正氣充滿天地,暴戾之氣消失於宇宙,一道同風(萬教歸宗),萬眾回歸於仁,這樣,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時候的太平盛世,不難再見於今日了,多麼美好而光明啊!

~摘自《人生指南淺說》

延伸閱讀

《天帝教教訊第 94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仁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80 期》【學作同奮】自然中最美麗的存在- 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