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十七字【儉】──約也

廿字真言- 儉字筆順

【儉】字義解析

  《辭海》約也,見《說文》。段注:『約者,纏束也;儉者,不敢放侈之意。』《顏氏家訓》〔治家〕:『儉者,省約為禮之謂。』
  《左傳》〔莊二十四年〕:『儉,德之共也。』

淺釋

  生活樸素節制,知足守分,惜福惜德。

經典

  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儉:

  節用謹身法聖賢 不貪不黷保吾天
  公孫布被豈矯飾 萬石滌衣儉德傳

  《廿字真經》:儉字主宰 化靈恭道顯陽真君 當願眾生 得悟大道
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
  儉乃奢之反。奢者好動。儉者好靜。奢者好難。儉者好易。奢者好煩。儉者好簡。奢者好逸樂。儉者好恬淡。此必然之理也。

  世之尚奢者。半皆託言於禮。故譚子曰。禮貴於盛。儉貴於不盛。禮貴於備。儉貴於不備。禮貴於簪纓。儉貴於布素。禮貴於炳煥。儉貴於寂寞。富而富之愈不樂。貴而貴之愈不美。金玉者富之常。官爵者貴之常。渴飲則甘。餓食則香。夫惟儉可以知非。觀於此言。則知儉乃德之基。奢乃惡之漸。覩食象者。以食牛為不足。覩戴冕者。以戴冠為不足。不足有所自。蓋失於不簡。不簡有所自。蓋始於多慾。惟清心寡慾之士。能抱中守一以全於儉。先儒有云。儉於聽。可以養虛。儉於視。可以養神。儉於言。可以養氣。儉於動。可以養精。儉於私。可以獲富。儉於公。可以保貴。儉於門闥。可以無盜賊。儉於環衛。可以無叛亂。儉於職官。可以無奸佞。儉於嬪嬙。可以保壽命。儉於心思。可以出生死。是知儉可為萬化之柄也。

  吾聞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。而不知孰為一之。夫萬道皆有一。仁亦有一。義亦有一。禮亦有一。智亦有一。信亦有一。一能貫五。五能宗一者。天下可以治。其道蓋簡。而出自簡之。其言蓋玄。而入自玄之。是故言守一之道。莫過乎儉。儉之所律。則仁不蕩。義不浪。禮不奢。智不變。信不惑。心有所主。而用有所本。取有所限。而民有所賴。故君儉則臣知足。臣儉則士知足。士儉則民知足。民儉則天下知足。天下知足。所以無貪財。無競名。無欺罔。無驕佞。渾渾噩噩。還我太古之風。行我三皇之化。而天下治矣。

  古之君子。有保一器。而畢生無璺者。有掛一裘。而終身不敝者。非過慳也。所以惜福惜名。兼惜德耳。世之有慳號者。人以為大辱。殊不知此乃純儉之道也。於己無所與。於人無所取。我耕我食。我蠶我衣。人不怨之。神不罪之。夫奚有不可者。故一人知儉。一家富。王者知儉。天下富。儉之為義大矣哉。今世之士。一踞要津。則剝取民膏民脂以自富。甚或攻城奪地。擄掠金玉珍寶。以供其妻妾輿馬衣服宮室之奉。且或散之於賭博。而不加惜焉。噫。若而人者。不亦自喪其德。自減其福乎。

  又嘗聞諸譚子。儉於臺榭。則民有餘力。儉於寶貨。則民有餘財。儉於戰伐。則民有餘時。不與之。猶與之。不取之。猶取之。海伯亡魚。不出於海。國君亡馬。不出於國。治政者能體斯義。則下無民窮財盡之虞。上無喪德減福之失。治身者能體斯義。則外有廉取仁施之德。內有省心節慾之功。不亦盡美而盡善乎。故曰惟儉者可以親百姓。可以司粟帛。可以掌符璽。可以即清靜之道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》
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
  儉是奢的反面。奢的人喜歡活動,儉的人喜歡清靜;奢的人喜歡難,儉的人喜歡易;奢的人喜歡煩雜,儉的人喜歡簡樸;奢的人喜歡逸樂,儉的人喜歡恬淡;這是必然的道理。

  世上喜歡奢的人,多半皆是託言一個禮字,所以譚子說:禮貴在豐盛,儉貴在不求豐盛;禮貴在完備,儉貴在不求完備;禮貴在華麗,儉貴在樸素;禮貴在風光,儉貴在寂寞。愈是富有的人愈不樂,愈是顯貴的人愈不美。金玉在富有人家很平常,官爵在顯貴人家很平常,口渴時飲清水都感覺甜,肚餓了吃食物就感到香,惟有儉的人可以知奢的不是。看了這些言論,就知道,儉是儉德的基本,奢就逐漸接近罪惡。看那些吃象的人,認為吃牛還不滿足;看那戴冕的人,認為戴冠還不滿足;不滿足有他的原因,那就是失於不簡,不簡有他的原因,那就是始於多慾。惟有清心寡慾的人,能抱持中節,守一個儉字,以全其儉德。(少則得,多則惑,是以聖人抱一,為天下楷模。)先儒說過:儉約聽聞,可以養心;儉約觀看,可以養神;儉約說話,可以養氣;儉約勞動,可以養精;儉節私財,可以致富;儉節公款,可以保官;關緊門戶,可以無盜賊;約束禁衛,可以無叛亂;約束職官,可以無奸佞;少蓄殯妃,可以保壽命;少用心思,可以超脫生死。可知儉可為萬化的權柄。

  我聽說當王的人,皆知道御一可以治天下,而不知什麼是「一」?按萬道皆有一:「仁亦有一,義亦有一,禮亦有一,智亦有一,信亦有一。」一能連貫五,五者之中能奉行其一者,就可以治天下了;其治國之道尚簡,所發的政令亦簡;其治國之言尚玄,而其居心亦自玄(《漢書.刑法志》:漢孝文帝即位,躬修其玄默。即是沈靜寡言。即無言而治,無為而治)(《老子》,「滌除玄覺」,河上公注:心居玄冥之處,覽知萬物)。所以說守一的道理,不過是一個儉字,用儉字作為規律準繩,則行仁而不放蕩,尚義而不浪漫,守禮而不奢侈,用智而不變其志,守信而不疑惑,心有主張,而用事有所根據,徵取民財有所限制,而眾民生活有所依靠。所以,君主儉則臣子知足,臣子儉則士人知足,士人儉則眾民知足,眾民儉則天下人知足,天下人知足,這樣,就沒有貪財,沒有爭名,沒有欺詐,沒有驕縱卑諂,渾渾噩噩(渾渾,是浩大的意思。噩噩,是嚴肅,原始的風貌),回復太古時代的風氣,奉行三皇的教化,而天下太平了。

  古代的君子,一輩子保有一件器物,器物破了仍不離身邊的。一件裘衣穿一輩子,不因破舊而拋棄,不是太過儉省,而是惜福惜物兼惜德。世間有被稱為吝嗇的人,別人認為是一大恥辱,那裡知道,這是純粹的儉德嘛。我不送東西給別人,也不要別人的東西,我自耕自食,我養蠶織布自己穿,人不怨我,神不怪罪,這又有什麼不可。所以家裡有一個人知道儉,這一家就富有;做君王的人知道儉,這個國家就富有;儉的意義太大了。今世的人,一旦做了官佔了重要的地位,就剝削人民的血汗錢以自富,更有攻人城池搶奪地盤,搶掠金玉珍寶,用來供他的妻妾車馬衣服宮室的享受,或者賭博輸掉,而不加珍惜。唉!像這種人呀!不是自喪他的道德,自減他的福分嘛!

  又曾聽譚子說,不建築宮殿亭台,則眾民就有多餘的人力;不花錢購買珠玉珍寶,則眾民就有多餘的錢財;不輕啟戰爭,則眾民有多餘的時間;如此,則雖然沒有給眾民利益,其實等於給了眾民利益;不取眾民利益,等於取了利益;海伯的魚溜走了,魚游出海,魚留在海裡,還是有魚;國君的馬逃走了,不出國外,馬養於民間,還是有馬;當政的人能體會這個藏富在天下民間的意義,則下無民窮財盡的顧慮,上無喪德減福的過失;修身的人能體會這個儉德的意義,則外有以正當的收入用作博施濟眾的仁德,內有反省我心節制慾望的功效;這不是盡美盡善嘛。所以惟有儉的人,可以親愛百姓,可以掌理錢糧,可以掌管印信,可以做到不煩擾眾民而民自安的治國之道。

~摘自《人生指南淺說》

歷史故事- 一代宗臣范仲淹

  范仲淹(989-1052),字希文,諡文正(文正為宋朝大臣最高的諡號),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教育家和文學家,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。

  出生在徐州(江蘇),不幸二歲時父親過世,母親改嫁,從繼父改姓朱,並輾轉來到淄州長白山一帶(山東)。年少苦讀,常到長白山麓的鱧泉寺讀書,日常所食,每天煮一鍋粥,冷凝之後切成四塊,早晚各吃兩塊,以少許鹽拌著一點切碎的韭菜吃,就這樣過了三年。後來一次偶然的事件,發現自己原來是江蘇的范氏人家之子,感憤自立,於是配琴劍離開朱家,經過長途跋涉,到著名的南都(南京)應天書院讀書,時年二十三歲。

  在應天府書院,范仲淹「晝夜苦學,五年未嘗解衣就枕,夜或昏怠,以水沃面,往往饘粥不充,日昃始食。」有人看他總是吃粥,好意給他美食,他卻不吃,說:吃粥慣了,一旦享用美食,怕日後吃不得苦。幾年之後,范仲淹對儒家經典已堪稱大通,二十七歲通過科舉,中進士。後來他把母親接來贍養,並恢復了范姓,改名仲淹,依舊過著儉樸的生活,妻子親執炊事,母親也常常粗茶淡飯,直到後來成為朝廷重臣,依然「門中如貧賤時,家人不識富貴之樂」、「非賓客不重肉,妻子衣食僅能自充」,並以儉約戒訓子弟。

  三十五歲擔任興化縣令,在黃海岸修築了綿延數百里的海堤,使沿海的百姓生活有了保障,不再流離失所,人們感激他的功績,便把這海堰稱為「范公堤」。三十七歲受晏殊之邀,回到南京主持應天府學院,使得應天府學院的學風煥然一新,前來就讀或向范仲淹請益的學者絡繹不絕。三十九歲開始進入朝廷為官,卻三次因直言上疏而遭貶。在饒州擔任知州時曾吟詩:「三出青城鬢如絲,齋中瀟灑過禪師」、「世間榮辱何需道,塞上衰翁也自知」。

  五十歲前後因西夏入侵,范仲淹被派到陝北與夏軍交戰,他改革了宋軍的軍陣體制,並採用嚴密的戰略防禦,使得局勢大為改觀,邊防日益穩固。到了五十四歲,皇帝仁宗將西線范仲淹等三名統帥調回京城,任命為樞密使,又親自任命了四名諫官,大力進行改革,後來更依諫官奏論,以范仲淹為副相;短短幾個月間,政局為之一新。可惜後來遭到大批守舊的官僚和奸人的設計,一年多之後,范仲淹被撤去軍政要職,各項新政也逐一廢止,讓他的苦心孤詣付諸流水。

  到了五十八歲,輾轉貶為鄧州(河南南陽)知州,好友滕宗諒亦被貶到岳州(湖南岳陽)。滕宗諒派人送來一幅岳陽樓圖,告訴他該樓已重新整修,希望他能寫一篇岳陽樓記。岳陽樓景色之妙,全在一望無際的洞庭湖,「銜遠山,吞長江,朝輝夕霧,氣象萬千」。范仲淹乘興寫下了著名的《岳陽樓記》:

 『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,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;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  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;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,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  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耀,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;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!
  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,郁郁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,靜影沈璧,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偕忘、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!
  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;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歟!」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。』

  流傳千古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便從此而來。

  1051年調往青州,1052年又調往潁州,未到任便去世,享年六十四歲。「死之日,四方聞者,皆為嘆息」、「羌酋數百人,哭之如父,齋三日而去」。

延伸閱讀

「愛廿字」網站關於【儉】字的簡單解釋

《天帝教教訊第 98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儉

《天帝教教訊第 284 期》【帝教辭典】留白的生命之美- 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