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十五字【覺】──悟也。明也。
【覺】字義解析
《廣韻》曉也。大也。明也。寤也。知也。
《辭海》佛家謂會得真理曰覺悟。南本《涅槃經》:『佛者名覺,既自覺悟,復能覺他。』
淺釋
凡能辨別是非善惡,擇其是者善者從之,其非者惡者去之遠之,就是「覺」之功用,凡能清心寡欲,養性修真,對吉凶禍福,常有預感,此由心誠而產生開悟之效果。
經典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覺:
水晶宮裏主人翁 六識無餘五蘊空
無上菩提真法眼 臭皮囊上少加功
《廿字真經》:覺字主宰 啟靈昌道顯慧真君 當願眾生 永覺大道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覺者覺悟之謂也。事至而悟知曰悟。未至而先知曰覺。故悟難。而覺則尤難也。
中庸曰。至誠之道。可以先知。國家將興。必有禎祥。國家將亡。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。動乎四體。福禍將至。善必先知之。不善必先知之。曰前知。曰先知。皆覺之功也。然非至誠則不能焉。又曰誠則明。明則動。動則變。變則化。夫至於明動變化。則覺之功用大矣。
莊子以人之生死等於夢覺。嘗曰夢飲酒者。旦而哭泣。夢哭泣者。旦而田獵。方其夢也。不自知其夢也。覺而后知其夢也。旦有大覺。而后知其大夢也。又曰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感耶。又惡乎知惡死之非遠行而不知歸者耶。細玩斯言。則知人之夢而不覺者。因有生死之見存也。有生死之見。斯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。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。斯有貪嗔癡愛四字之迷。愈迷則愈夢。愈夢則愈不覺。愈不覺則愈陷於輪迴之苦海。而不得脫。不亦重可哀哉。
間嘗考究生死之理。乃知人本無所謂生。亦無所謂死。何也。生死者。乃陰陽二氣之聚散耳。氣聚則生。氣散則死。而我之神。即隨其聚散以為去來焉。當其神之來也。則氣聚而託於形。形即由是而長。故謂之生。及其去也。則氣散而離於形。形即由是而壞。故謂之死。是神者我也。形者我居之舍也。我有來去。故舍有成壞。然則生者非生也。以神之來而形成耳。死者非死也。以神之去而形壞耳。而彼去來。權不在我。又實在於陰陽之氣之聚與散。則是我身者。天地之一物也。我安得私而有之哉。
昔有人告舜曰。汝身非汝有。是天地之委形也。性命非汝有。是天地之委順也。子孫非汝有。是天地之委蛻也。信如此言。則我之身體性命與子孫。皆非我有。何況身外之禾稼土木。禽獸魚鼈。金玉珍寶。穀帛財貨。皆天之所生。地之所養。不得認為我有耶。列子曰。天地萬物。不相離也。認而有之。則惑矣。噫。此皆覺之之言也。
道德經曰。善攝生者。兕無所投其角。虎無所措其爪。夫何故。以其無死地。所謂無死地者。無可死之地也。人自幼至壯至老。有生必有死。即果年高百歲。亦不免同歸於盡。惟聖人勘透此理。不於肉身求生。而於性身求生。不憂肉身之死。而憂性身之死。老子曰。吾身既無。吾有何患。孔子曰。殺身成仁。岳飛關羽。殉國而死。耶穌舍身救世。佛受哥利王節節支解。此皆數聖人攝生之模範。
肉身雖死。真性常存。蓋肉身有形有質。有受死之地。所以有生有死。性身無體無方。無可死之地。故能不生不滅。人能空此數十年必壞之肉身。而攝此千萬年不死之性身。則為大覺仙人矣。
且夫人之逐逐營營。奔走醉夢之場。而不自覺者。非性不明。乃物慾蔽之耳。故木本靜也。而所以動之者。風搖之也。水本清也。而所以濁之者。土渾之也。人本有覺也。而所以無覺者。慾炫之也。身之有慾。如樹木有蝎。樹抱蝎則還自鑿。身抱慾則還自害。故蝎盛則木折。慾熾則身亡。欲救吾身。先去情慾。欲去情慾。先歛五關。五關者情慾之門。嗜好之府也。人能閉關絕慾。則內觀無我。外觀無物。而性明矣。性既明。則千百年以後之事。如在目前。千百里以外之事。如觀掌上。以此言覺。則無所覺。而無所不覺矣。
雖然。覺亦豈易言哉。古往今來。凡造十惡業者。六塵偏染。三業縈纏。要皆陷於不自覺耳。是以陰罪陽過。日累月深。背道違真。順邪棄正。生遭顯戮。歿受冥誅。身落三塗。欲求解脫而不得。良可歎也。
本社特提覺字以喚醒之。務望世界男女。及早回頭。勿入沉迷之境。快登道岸。同期覺悟之生。然非欲人超棄塵凡。高言虛妙也。不過於處世接物之時。遵守廿字。改過遷善。養性修真。悟迷途其未遠。覺今是而昨非。則是一覺也。有天堂地獄之別矣。故以斯道覺斯民也。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覺的意思,就是悟。遇到事情即明白、叫悟,事情未發生而先知道叫覺,所以悟固然是難,而覺則更難了。
《中庸》說:「至誠的作用,可以預先知道未來的事。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,必定有一些吉祥的預兆;國家快要滅亡的時候,也一定有些妖異的事發生。顯現在蓍草和靈龜的卦貞上,表現在肢體的動作和威儀上,禍福將要來臨了,是福,必定可以預先知道;是禍,也可以預先知道。」無論是前知或先知,皆是覺的功能,如果不是至誠,則就不可能前知先知。《中庸》上又說:「誠則明,明則動,動則變,變則化。」(意思是說:誠就會越發光明,能越發光明就會感動眾人,能感動眾人就會使人改變惡習,能使人改變惡習,久之就會化成善俗了。)因此到了明、動、變、化,則覺的功用就大了。
古人認為人的生死等於「夢」和「覺」,一般認為,夢到飲酒,早晨會哭泣;夢到哭泣,早晨會打獵;正在做夢的時候,自己不知是做夢,醒了之後才知是夢,早晨有大覺,(早晨還能記得非常清楚)然後知道是大夢。仔細的研究這一段話,那就知道人做夢,醒了以後而不覺,(不覺,是記不清楚,覺,是記得很清楚)因他存有生死之見,有生死之見,就有人、我、眾生、壽者之相,有人、我、眾生、壽者之相,就有貪(取非分財物)、嗔(記仇報復)、癡(不信因果,怨天尤人)、愛(私心自愛)的迷戀,愈迷則夢愈多,夢愈多則愈不覺,愈不覺則愈陷於輪迴的苦海,而不得脫離,不是十分可哀嘛?
近來曾經考究生死的道理,才知道人本來無所謂生,亦無所謂死。為什麼呢?生與死,祇是陰陽二氣的聚與散而已,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,而我的神(精神靈魂)即隨其聚與散而來去。當其神(精神靈魂)來了,氣就聚合付託在形裏面(形、體貌也,禮記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形就是身),形(身)就因此而成長,所以叫做生;當其神(精神靈魂)離開了,氣就散而離開形(身),形(身)就因此而敗壞,所以叫做死。可知神(精神靈魂)就是我,形(身)就是我所住的房子,我有來有去,所以房子有成有壞。所以生不是生,因為神(精神靈魂)來而形(身)成長;死亦不是死,因為神(精神靈魂)去而形(身)敗壞。而神(精神靈魂)的去與來,權不在我,其實在於陰陽之氣的聚與散。那麼,我的身,只是天地間的一物,我怎麼可以當作私有呢?
以前有人告訴舜說:你身不是你所自有,是天地所委託的形體;性命不是你所有,是天地所委託的自然和順之氣;子孫不是你所有,是天地所委託蛻變(自然遺留)的。這些話是正確的,那麼,我的身體性命子孫,都不是我所有,何況身外的禾稼土木,禽獸魚鼈,金玉珍寶,穀帛財貨,皆是天所生的,地所養的,不可以認為是我所有啊!列子說:天地間的萬物,不相分離的,認為私有,那就迷亂了。唉!這些都是討論「覺」的言論啊!
《道德經》上說:善攝生者(善於養不死性身的人),兕(犀牛)的角雖長,虎的爪雖利,也發生不了作用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無死地,所謂無死地,即是無可死之地。人自幼小到壯年到老年,有生必有死,即使年高百歲,亦不免回歸於盡,惟有聖人能勘察透徹生死的道理,不於肉身求生,而於性身求生;不憂肉身的死,而憂性身的死。老子說:我既無肉身,我有什麼憂患。孔子說:殺身成仁。岳飛、關羽,殉國而死,耶穌捨身救世,佛祖受哥利王剖解成一塊塊的,這都是聖人攝生(善於養不死性身)的模範。
肉身雖死,真性(性身)常存,因為肉身有形骸實質,有受死之地,所以有生有死;性身無體無常,無可死之地,所以能不生不滅。人若能盡此數十年必壞的肉身,而善養千萬年不死的性身,則可成為大覺仙人了。
人逐名營利,出入醉生夢死的場所,而不知自己覺悟,不是天性不明,而是被物慾蒙蔽了。樹木本是靜的,而其所以擺盪,是被風搖動;水本是清的,而所以混濁,是被泥土污染;人本是有覺性的,而所以無覺性,是受慾望所迷惑。人身有慾,如樹木有蛀蟲,樹懷抱蛀蟲還是自己鑿自己,人懷抱慾望還是自己害自己,所以蛀蟲多了則木折,慾望熾盛則身亡。要救我身,先除情慾,要除情慾,先收斂五關(《劉子.防慾》:耳目口鼻身,叫五關)五關者情慾之門,嗜好之府,人能閉關絕慾,看裡面沒有我,看外面沒有物,天性光明了。天性既光明,則千百年以後的事,如在眼前,千百里以外的事,如觀掌上。以這些話來講覺,則無所覺,而亦沒有所不覺的了。
雖然覺也不是容易講的啊!古往今來,凡是造十惡業的(佛家十惡:1.殺生 2.偷盜 3.邪淫 4.妄語 5.飲酒 6.兩舌—挑撥是非 7.惡口—罵人刻薄 8.貪—取非分財物 9.瞋—記仇恨、報復 10.癡—不相信因果怨天尤人),六塵偏染(佛家六塵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三業縈纏(佛家三業:口、鼻、意),這些都是陷於不能自覺而造成的。因此陰陽罪過,日累月深,背天道違真修,行邪路棄正途,生遭殺頭示眾,死受冥府刑罰,身落三塗(三塗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,欲求解脫而求不得,非常可嘆。
本教特別提出這個覺字,用來喚醒世人,很懇切的希望世間男女,及早回頭,勿入沈迷的境界,快快登上道岸,共同期望為覺悟而生,但並不是想要人遠離塵凡,高談虛妙。只不過是處在世上與人交往的時候,遵守廿字真言,改過向善,養天性修真身,領悟到迷失路途還不算遠,而覺醒到今天才是對的昨天是錯的,回頭還來得及,這就是一個「覺」字了,覺或不覺有天堂地獄的分別,所以,以覺道來喚醒眾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