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字真言第九字【忍】──耐也。矯也。
【忍】字義解析
《說文》能也。徐曰:『能音耐。从心刃。』《長箋》:『如刀刺心忍意也。』《周武王書銘》:『忍之須臾乃全汝軀。』
《辭海》矯也。《荀子》〔儒效〕:『志忍私,然後公;行忍性情,然後能修。』注:『忍乃矯其性也。』按此忍是強忍義,謂強忍其私心及性情而不使縱也,故注訓矯。
淺釋
人當拂意之時,心如刀割,小不忍而搆怨於一時,大而貽禍於終身,如能平心靜氣,受人之所難受,不生憤恨之心,不起榮辱之念,只有度量寬宏,忍人之所不能忍,忿戾之氣自然化為烏有;可知天下事,皆成於忍,而失敗於不能忍。
經典
《清虛集》〔分詠廿字真言〕忍:
忍辱虛心是奇英 圯橋胯下識王孫
匹夫不忍一朝忿 致使亡身以及親
勞其筋骨苦其心 餓乃體膚乏乃身
割截四肢皆不怨 方稱我佛座中人
《廿字真經》:忍字主宰 泰靈明道顯濟真君 當願眾生 效法大道
《人生指南》如是說
聖人造字。於忍字從刃從心。蓋謂人當拂意之時。心如刀割。不得已而忍受其痛也。
今人不知忍義。或以為迂。或以為懦。及至橫逆相加。因一朝之忿。小而搆怨於一時。大而貽禍於終身。甚至傾家覆產。累及父母妻子。其為害可勝言哉。
孔子云。小不忍則亂大謀。佛家六度萬行。忍為第一。老子教人忍難忍之事。三教聖賢。皆以忍為治身應世之法。足證忍之一字。為人所不可忘也。
邵康節曰。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。胡文定曰。人能常忍得身安。石子曰。忍字心中一個刀。不忍分明把禍招。是以張公藝九世同居。唐高宗問其故。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。雲谷師自稱百忍頭陀。大覺真仙。自號忍辱山人。真德秀大書忍字於室中。凡遇拂意之事。即散步徘徊其下。秦郵王遍題忍字於四壁。人以非理相加。舉目見之而即忘。鄧孝廉佩忍字以隨身。明彰其德。陸處士勒忍字以勸世。陰注其功。元自實忍一時之忿。冤仇立解。莫氐子忍群小之侮。險難頓消。長沙太守持忍字以化民。百姓因之而息訟。浦江鄭氏用忍字以傳後。子孫奉之以為箴。由此觀之。千古聖賢。言論行事。前後一轍。可見忍之有益於人而不可須臾離也。
謹按涅盤經。昔有人讚佛為福德相。或問曰何以見之。曰打而不嗔。罵而不怒。非大福德相乎。今人不知忍為福德相。本身恥之為受辱。旁人笑之為懦弱。此嗔心所由起也。要知辱不辱在人。受不受在我。聞諛言而喜者。是受諂也。聞詬言而怒者。是受辱也。心能不受。耳聽何傷。如火燒空。如風吹地。人當受打受罵時。但起念曰。彼來成就我之福德相而已。榮孰甚焉。如此則忿戾之氣消於烏有。寬容之度。出於自然。融融渾渾。藹然如在春風和氣中。此等境界。祇向度量寬弘處。便嬴得自在快活來。人能領略。則一生受用不窮矣。
然上所述。皆吾人處世接物之法。若言乎佛。則更進焉。何者。昔如來佛。被哥利王割截身體。節節支解。當是時。佛無人相。無我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不生嗔恨之心。夫人以辱施於我。而我能忍之。是猶有人我之見。榮辱之分也。而佛則無人無我。無榮無辱。有何忍耐之可言。吾輩能修持到如此境界。豈非今日之如來乎。
凡人所難能之事。我能不畏難苦而為之。是亦忍也。能忍則能柔。能忍則能弱。老子曰。弱勝強。柔勝剛。是可知天下之事。皆成於忍。而敗於不能忍也。嗚呼。自世之衰。人皆習於驕橫暴戾之行。而無忍讓謙和之德。任其情。使其氣。非獨鄰里宗族鄉黨之間。每因一言肇衅。即父母兄弟妻子之類。常以小事生離。是豈尚有人心哉。故揭忍字以警之。俾社會男女。縱不為如來古佛之人我兩忘。亦或如以上前人之勛業彪炳焉。豈不幸甚。
人生指南白話文淺說
聖人造字,把忍字造成上面一個「刃」、下面一顆「心」。因為人當不得意的時候,心如刀割,不得已而忍受其痛苦。
現在的人不知忍的意義,或認為不合事理,或認為太過懦弱。等到被人以暴虐相待時,因為一時的忿怒予以還擊,事情鬧得小只是一時的結怨,事情鬧大了可能禍遺一生,甚至傾家蕩產,連累父母妻子,害處可真說不完啊!
孔子說:小事不忍,就會出大亂子。佛家六度萬行,忍為第一。老子教人忍人所難忍的事。這儒佛道三教聖賢,都是以忍字來治理身家應付世事的方法,足可證明這一個忍字,是做人不可以忘記的。
邵康節說:一個君子可以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事。胡文定說:人如果能常常忍,可得安身。石子說:忍字心中一把刀,不忍分明把禍招。張公藝家裡九代同堂,唐高宗問他是怎麼能辦得到的原因,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呈送給高宗。雲谷禪師自稱百忍陀頭。大覺真仙自號忍辱山人。真德秀寫很多忍字在房中,凡是遇到不順意的事,就在忍字下面來回踱步。秦王題忍字貼滿屋裡的四壁,別人對他橫蠻不講理的時候,他即抬頭看忍字,把一切委屈都忘了。劉孝廉隨身佩帶忍字,很明顯的表示他的德行。陸處士刻忍字用來規勸世人,無形中的培養他的功德。元自實能忍一時的忿怒,冤仇立即化解。莫氐子能忍一群小人的侮辱,危險的禍害馬上消失。長沙太守手持忍字,感化人民,百姓因此而平息官司訴訟。浦江鄭氏用忍字傳給後代,子孫遵守為戒規。由上面的例子看來,千古的聖賢,講話做事,前後一致,可見忍字對人有很大的益處,是不可以片刻疏忽的。
謹查《涅槃經》,以前有人稱讚佛是福德相,亦有人問甚麼是福德相呢?答案是:「挨打卻不生氣,挨罵卻不忿怒,這不就是大福德相嗎?」現在的人不知忍就是福德相,自己認為忍受羞辱是一種恥辱,旁人亦笑他的忍是懦弱,這是發生嗔心(忿怒心)的原因。要知道侮辱或不侮辱在於別人,受辱或不受辱在我自己。聽到別人說我好話就高興,是接受諂媚;聽到別人說我壞話就忿怒,是接受侮辱;心裡能夠不受到影響,或不把別人的行放在心上,光是耳朵聽了一些話又有什麼傷害呢?這就好像火燒在空中,風吹在地上,沒什麼傷害一下子就散滅了。人在受到打罵的時候,心裡能想到:這是他來成就我的福德相而已,沒有什麼比這更榮幸的呢!這樣,那忿怒暴戾之氣就會消散了。寬容的態度,出於自然,表現和樂的深深情感,親切的如同處在春天的溫暖和風中,這種優雅的情景,只要度量寬弘,便可贏得自在快樂,人如果能夠領會,那就一生受用無窮了。
以上所講,都是我們一般人處理事務與人交往的方法。如果講到佛,就還要比這些更高明,怎麼說呢?以前如來佛被哥利王割剖身體,分解成一塊塊的,那時候的佛,無人相,無我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,但不生忿怒怨恨的心。別人侮辱我,而我能夠忍受,這樣還是有人、我的成見,有榮、辱的分別。而佛,則是「無人無我、無榮無辱」,有什麼忍耐可講。我們能修持到這樣的境界,那不就是今日的如來佛了嗎?
凡是別人覺得很難做的事,我能不怕艱苦的去做,亦就是忍。能忍就能柔和,能忍就能軟弱。老子說,弱能勝強,柔能勝剛。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事,都是忍才能成功,不能忍就會失敗。可嘆呀!自從世衰道微,一般人都習慣驕傲橫行霸道的行為,而沒有忍讓謙虛和平的美德,感情用事亂發牌氣,不單是在鄰里宗族鄉朋之間,往往因為一言不合挑起爭鬥,就是在父母兄弟妻子之內,也常常因一點小事而疏離了,那裡還有人心呢?因此舉出「忍」字作為警惕,使社會男女,縱使不能做到像如來佛的人我兩忘,亦或能像上面所講的前人成就一番輝煌事業,那不是很好嗎?
延伸閱讀
《天帝教教訊第 89 期》【小同奮園地】廿字真言故事集- 談忍